没想到,又来了一部让我震惊得不敢相信的扫黑剧。
东平市中级法院,这里正在审理一宗引起全国关注的大案子呢。
检察官刚念完“万氏集团黑道案件”的起诉书,突然听见对方的律师张文菁大喊:万海没罪!我们可不是黑社会,我们是被冤屈的。这起伤害事件跟万海一点关系都没有。
法庭上的万海(杨烁饰)默默地回过头,仿佛心里有满肚子的话,但就是一句话也没说。
案件审理一下子卡住了,媒体更是乱成一团。检察官李人骏(李光洁饰)赶快把情况向领导汇报,说可能会引起舆论风波。
就在这时候,突然发现了新情况。
永清河边,几个游客在冰瀑前拍照,忽然有个人在那拍照的突然大叫:“那边有个人!”说完就转身跑了。大家都急忙散了。
冰瀑上冻得像块冰块的尸体,就是以前负责万海案的东平市检察院一部主任乔振兴。
他临死前留了个视频,里头承认自己就是万海背后的那根撑伞的。
真的这么简单吗?这事儿疑点多得很,但好像一点头绪都没有。
那咋办呢?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像下雨一样不停地来了。
竟然刚刚,今个暑期档终于来了个王炸大戏——傅东育导演的《以法之名》,张译、李光洁、蒋欣、刘佳、冯嘉怡等大咖联袂出演,还有丁勇岱、王劲松、杨烁等人撑腰,真是让人期待呀!
这部剧到底有多牛啊?先在人民日报社开了个见面会,接着又把看片会搞到了最高检。
这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啊?央八一播,直接就拿下全国第一的收视率!
有网友说了:下一部是《狂飙》和《人民的名义》的组合。
张译又带头了,这次能不能再造《狂飙》的辉煌呢?
看完四集,真是让人惊喜!这可能是今年国剧里,最过瘾的一部了。
一开始就来两个大案子,一个死了一个在喊冤,还有三个谜团,让人怎么看都停不下来。
好的扫黑剧,能让人一下子就代入角色。
《以法之名》就是这么回事,刚开始就直接进高潮,没啥铺垫。
从检察院第十一部入手,聊聊洪亮这个正在办理离职的检察官(张译饰),他在“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刮骨疗毒”这几块儿上的干活儿,真的是一个个都显露出来了。
短短四集里,出了一起命案,一个喊冤的,三个谜题直接把整部剧的核心悬念抛了出来,直接上硬菜呀。
先看看,重大案件。
第一桩大案子,就是万海案。
就是前面提到的,女律师张文菁觉得委屈的那件事。
这件在全国都炸开锅的大案子里,海东省东平市的商人万海被人说成是“万海黑社会团伙”的头目,还被指认为当地一起重大伤害案的幕后黑手。
负责这个案子的李人骏,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案子办成水落石出,铁证如山。
就在审判现场,张文菁当场喊冤,指责万海没罪,这一声喊就像扔了一块石头进水里,立马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不仅媒体对此很关注,连检察系统内部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就在检察院准备出手之前,又发生了一起大案子,把整个事情的进展给扭转了。
第二个案子:乔振兴的事儿。
东平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的主任乔振兴,录了一段自称是万海保护伞的视频后,疑似自杀了。
但是乔振兴死得很蹊跷,搞得他弟弟非带着他的好哥们洪亮一起去事发地查个究竟不可。
检察长张放很快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举报信,奇怪的是,信里明确说乔振兴是受害者,但就是没提到到底是谁干的。同时也直接指出了李人骏的问题。
很明显,这位已经过世的检察官就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想要找到背后的人就得从他入手。八成可以肯定,他不是自个儿了结的。
张文菁说过,万海案里原来的检察官被换了,新的检察官想赶紧把案子办了。
乔振兴到底是咋被杀的?
难道是他知道了什么隐秘的事儿?对方把他处理掉了,就干脆让他替整个案子背锅?
万海案和检察官被害的事儿,看起来好像有啥特别的关系,真相可还是藏在冰层里,没法儿揭开呢。
再瞧瞧,这个谜题。
《以法之名》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那些惊艳的视觉效果。
其实都在那些隐藏得很深的复杂问题里。
在各种疑问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海东省检察院的检察长张放决定组建一个指导小组,来推动案件的解决。
郑雅萍(由蒋欣饰演)担任组长,而原本正打算找张放签字准备辞职的省检察院第十一部检察官洪亮,则担任副组长。
两个人被派到东平市,准备用举报的线索来找突破口,调查那两起疑点多多的案件,一场“打伞破网”的行动就开始了。
前四集里,导演把三个谜题连在一起,干嘛让观众越看越想知道后面发生啥。
第一个,是张文清在大声呼喊他的不满。
张文清就是万海集团的法律顾问。
她说万海确实有点黑心肝,但是不是有组织、是不是头儿,咱还得调查看看。
她在监狱里对着督导小组一口气说了好多,实际上她扒出来了这个案子的五个大问题——
第一,谁是黑社会,谁在背后搞鬼,谁在捣乱呢?
第二,负责任的检察官被撤了,换来一个完全不把法律当回事的。“谁被换掉了?那个无视法律的检察官到底是谁?”
第三,合法的律师却被当成黑社会,判决的证据也是经不起考验的。张文清是因为什么被陷害的呢?
第四,证人的证词老是前后不一。“证据链根本连不起来”,哪个证人的证词老是反复出现啊?
第五,这种案子为什么这么急着开庭呢?咋回事儿?
可以说这些谜底都解开了,万海案和乔振兴案的真相都明了了。
第二个,就是乔振兴的死,还有他自首的视频和举报信。
乔振兴的死,是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特别是他一死,“自首”视频和举报信几乎就一起冒出来了。
假设他是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司法人员在办案时暗中搞操作,所以才受到伤害。
可是他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留下这样的录像呢?那边的人是不是握有比他的命和名声更重要的东西呢?
还有,那个举报信是谁发的呀?举报信里明说李人骏有问题,这到底是真的有事,还是搞错了呢?
这又带出了——
第三个谜团,谁才是真正的保护伞呢?
在这场“打伞破网”的较量中,真相交错,让人能感受到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操控着整个事情的发展。
假如万海真的是冤屈,那就说明当地真有一个超级厉害的黑社会组织。
他们不光有靠山,而且绝对不是像乔振兴那种普通检察官。
其实这就像是一把很大的保护伞。你是谁呀?
现在看来,已经有几个角色被怀疑了。
一是举报信里提到的李人骏。不过他不太可能是那个最有力的保护伞。
第二就是冯嘉怡演的那个公安局长。
第三个是刘佳演的书记兰景茗。
最后是王劲松演的张放。
大家都可能有问题,连预告片里,洪亮也被铐上了。
到底是谁啊?到底有几把伞啊?
这三大谜团肯定会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吊着观众的心情和注意力。
这是正派和邪派在拼命较劲,心底里的人心也在暗中斗智斗勇。
接下来,可能会搞清楚一个谜团,但也许又会遇到两个新谜团。
《以法之名》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这么来的。
这部剧真是刺激,情节紧凑,反转精彩,让我这么久没看过这么痛快的反黑剧了!
导演傅东育曾说过一句话:全剧一集没删,这是这类题材唯一也是最后一部,不像那种传统扫黑剧。
四集看完,真心觉得,这部剧的气质,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猛!
火烧得很旺的“烈”跟酒劲儿十足的“烈”是一样的。
这种火热,首先就体现在故事的节奏上。
整部剧一开始就直接上了一桩大案,律师当庭翻脸、检察官离奇死亡,冲突来得特别猛,根本不拖泥带水。
接着剧情迅速推进,立马就开始了对“职务犯罪”的刀刃向内的调查。
节奏掌握得挺到位的,万海案和检察官被害案这两桩大案一块儿调查,互相交错,深入得不行,线索之间一捏就全都动了。
接下来就看看张译和蒋欣咋个配合,慢慢理清头绪,一步一步带着观众揭开案件的真相。
剧情的节奏真是紧凑得很,根本没法让你停下来,冲突一个接一个,悬疑的线索紧紧相连,看得人心里越来越痒,越看越想看。
这种“烈”还反映在案情尺度上。
这故事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说,主要讲的是检察院里打反腐的事儿,强调的是“刀刃向内”,今天头一回详细展示了“职务犯罪侦查”这块儿特别的职能。
这个故事直指司法系统里的一些腐败问题,真是近年来最大的一部司法剧了。
这种大场面,才是观众最喜欢的嘛。
这种“烈”,还反映在人物正邪反转上。
《以法之名》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案件的冲击,还通过悬疑片常见的“全员狼人杀”手法,把保护伞的故事展现得很精彩。
王劲松演的检察长、冯嘉怡演的公安局长,还有刘佳那只听得见声音的书记,台词里头都藏着不少玄机呢。
我一眼扫过去,感觉“大家都像狼外婆”,接下来的剧情那些角色可能会反复翻盘,甚至在好人坏人之间来回切换。
这当然也带来了不少悬念和紧张感嘛。
《以法之名》这部剧就像一杯烈酒,故事、尺度和反转三者紧密结合,让人喝了过后回味无穷,火一般的视觉冲击也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就只是个开头嘛。
从《人民的名义》到《狂飙》,那些扫黑剧里出现的经典角色大家都知道,没什么好隐藏的。
好剧、好演员跟好角色就像是三兄弟,一起才成事儿。
《以法之名》一开始就有好几个演员表现得相当不错,尤其是女四号的演技,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先说说男主角,张译。
我就直接了当儿说,这次张译的表演真有进步。
他不再是《狂飙》里的那个默默挺住的硬汉了。硬邦邦的?如果你连一秒钟都坚持不住,那一个月肯定也撑不下来,还是赶紧辞职吧。
张译演得怎么样,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看。
是态度。
看看剧里张译的表现,老是弯着腰,还频频陪着笑脸。
一点小细节,就能看出张译对系统里普通工作人员的深刻观察。
他可不是胡乱演的,他是真懂角色的,知道这种职务的人跟领导请假时什么心情,面对郑雅萍的质疑又该摆出什么样的态度。
前四集里,张译有两次脸色大变。
有一次在电话里听说乔振兴去世了。
张译起初满脸笑意,但是对方说了第二遍,他还是没信,到了第三遍,终于相信了,脸一下子就阴了下来,既震惊又有点伤心。
第二次变脸时,面对张放的问话:“你打算怎么过你最后的检察官生涯呀?”
那一瞬间,这个看起来变得随和、圆滑、懂得变通的洪亮,突然露出了严肃的表情,正经地回答。
这么大的反差,让观众通过他的表演,能明白洪亮这个角色,表面上看着油滑,内心却藏着锋利的刀刃。
我可是张译的演技迷,不过这次他真演得不错!
李光洁。
他演的李人骏是东平市的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正想往上爬,结果刚一出场就被人举报了。
角色正邪难辨,李光洁把这种矛盾的感觉演绎得非常到位。
特别是跟张译对戏的时候,那种你来我往的感觉,每一个眼神里都透着话外之意。
我觉得这是李光洁演技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王劲松演的检察长张放是正方的“主心骨”,他可以演得特别精彩!
不过王劲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收敛情绪,基本上不会把情绪外露,总是留一些悬念给观众去猜。
不论是眼神的交流还是聊天,他把一个看上去不可能出问题的神秘角色演得特别让人信服。
和李光洁搭档的蒋欣这次的角色完全让人认不出来,变成了个冷酷的检察官郑雅萍。
一出场就冲进洪亮的房间对那个人一顿开炮,这个角色眼里容不下半点杂质,但又透着几分人情味。
蒋欣通过很到位的演技,把这份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有个女配,也让人感觉非常惊艳。
她就是演张文菁的那位女演员,演员表里的女四号,董晴。
《以法之名》前四集中,张文菁的表现空间明显比其他角色要大得多。
因为她是那个传递消息的人,所以在短短的剧情里,要让观众迅速理解复杂的信息,真是对台词的一个大考验。
在所有的场景里,董晴对张文菁的表演,特别是她的台词,真是没得说,完美得很。
这是董晴第一次在法庭上发声,她的声音又响亮又有力,气场十足,简直像是轰动全场一样。
没想到她真是个演技高手,第一次对着指导组时,几百字的台词董晴像放炮一样一股脑儿说出来,没停顿,真是一气呵成,字字都扎心,听得观众都跟着打动了。
说实话,董晴在前四集里真是个闪亮的演员,她这一番出色的表现,真让当年北影的“小周迅”名不虚传,演技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了这几位演员,刘佳演的女强人兰景茗、冯嘉怡演的公安局长许言午,还有杨烁演的万海,个个都很给力。正是这些演技扎实的演员,让《以法之名》有了吸引观众的实力。
不论是主角还是那些配角的小人物,都是在深入挖掘人性中那些细腻、模糊和变化的地方,好戏要开始了!
张译又要在尺度上冒险了,这次预计又要给国剧带来一部好剧了。
没错,又是张译。
没想到这位悬疑剧的高手在“小歇”之前一出手,就给大家来了个大惊喜。
《以法之名》,就是有其他国家的剧,无法比得上的底气。
是可贵的“刀刃向内”视角。
刀尖对着自己,刮骨头治病,专注检察调查,这才是真正的大尺度国剧。
剧中洪亮所在的十一部,就是人民检察院负责查办那些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罪的地方。
剧里还说了,这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利用职权干违法事、搞冤假错案的司法人员的一把利剑。
这样的尺度和主题深度,普通的国剧根本没法比呀。
是现实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
剧里那一连串的案件,虽然是虚构的艺术创作,但这个剧用一种冷静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司法监督的复杂,全面展现了检察和调查的细节,感觉还挺真实的。
剧组说他们从全国请来了十几个检察侦查的专家,专门给演员、编剧和导演普及知识,如果发现啥不符合实际的地方,立马就改,改来改去的。每一场审讯的戏都是根据真实检察官的审讯经历来的。
背后那份分量,不用多说。
这剧集的细节做得真到位,又专业,弄得整个感觉就像电影一样高级。
是对人性深度的呈现。
剧里的嫌疑犯和检察官都不是咱平常看到的那种简单扁平的人物形象。
就像郑雅萍一开场就对洪亮发火的那个检察官,他不过是想为个不认识的人让自己老爸好好上香,结果这一心想帮忙,结果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最后却因为这事儿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添了污点。
那声音真大,“讲道理,讲法律,那人情算不算?”
从观众的角度看,我们见到的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也不是奇奇怪怪的镜头,而是一群具体的人,去应对具体的事情。
这种剧,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现在看来,《以法之名》起步不错,节奏紧凑又悬疑,让观众很快就能投入进去。
不过故事背后真正的分寸,才是最珍贵的地方。
有人说张译是“内娱里最会演警察的人”,随着他从第九部到第十一部演检察官,可能他正在成为“内娱里最会演检察官的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网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