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河南洛阳城外三十里有个小村庄,村里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杨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却出了个聪慧过人的孩子,名叫杨时。
杨时五岁能诵诗,七岁能作文,十岁时已将四书五经读得烂熟于心。每当农闲时节,村里的孩子们都在田间嬉戏玩耍,唯独杨时总是捧着借来的书本,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苦读。他那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书页,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展颜微笑,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时儿,该回家吃饭了。"杨母站在土屋门前,望着远处槐树下的身影,又是欣慰又是心疼。
"娘,我再读一会儿。"杨时头也不抬地回答,手指轻轻划过书页上那些墨迹斑斑的文字。
杨父从田里回来,肩上扛着锄头,看见儿子又在读书,不由得叹了口气:"读书能当饭吃吗?不如跟我学种地实在。"
杨时这才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爹,我要考取功名,让您和娘过上好日子。"
杨父摇摇头,不再多言。他知道儿子的倔强,也明白这孩子天生就是读书的料。
转眼杨时已到不惑之年。这年冬天,村里来了个卖货郎,闲谈间说起嵩阳书院有位程颢先生,学问渊博,门下弟子无数。
展开剩余83%"程先生讲学,深入浅出,连贩夫走卒都能听懂一二。"货郎一边整理担子一边说,"听说他教出的学生,有好几个都中了进士呢!"
杨时闻言,眼睛一亮。当晚,他辗转难眠,脑海中全是关于程颢先生的传闻。天刚蒙蒙亮,他就跪在父母床前:"爹,娘,儿子想去嵩阳书院拜程先生为师。"
"什么?"杨父猛地坐起身,"嵩阳书院离这儿上百里路,你一个人怎么去?再说,拜师不要束脩吗?我们家哪来的钱?"
"我可以走着去。"杨时坚定地说,"至于束脩...我会帮书院做些杂活抵偿。"
杨母抹着眼泪,知道拦不住儿子,只好连夜为他缝补了一件厚实的棉袄,又烙了几张饼让他路上充饥。
次日清晨,杨时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求学之路。寒风呼啸,吹得他脸颊生疼,但他心中火热,脚步坚定。
走了三天三夜,杨时终于来到了嵩阳书院。远远望去,书院青砖灰瓦,古柏环绕,朗朗读书声从院内传出,令人心生向往。
杨时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衣衫,正要上前敲门,忽见一位身着青色长袍的中年男子从侧门走出。那人面容清癯,目光如炬,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儒雅气度。
"这位先生..."杨时连忙上前行礼,"请问程颢程先生可在书院中?"
那人打量了杨时一番,见他风尘仆仆却目光清澈,便温和地问道:"你找程先生有何事?"
"学生杨时,特来拜师求学。"杨时恭敬地回答,声音因紧张而微微发颤。
"哦?"那人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你读过什么书?"
杨时如数家珍般将自己读过的经典一一报出,又谈了些自己的见解。那人听罢,点了点头:"见解虽浅,却也有独到之处。我就是程颢。"
杨时大惊,连忙跪下行大礼:"学生有眼不识泰山,请先生恕罪!"
程颢扶起杨时:"不必多礼。你远道而来,先进书院歇息吧。"
就这样,杨时成了程颢的弟子。他深知机会难得,学习格外用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夜深人静时还在灯下苦思。除了读书,他还主动承担书院的杂务,打扫庭院,整理书籍,甚至为年长的师兄们端茶倒水。
"杨师弟,这些粗活让我们来做就好。"有师兄劝他。
杨时却笑道:"弟子事师,当如子事父。能为老师分忧,是学生的本分。"
程颢看在眼里,心中暗暗赞许。他常在讲学时特意点拨杨时,而杨时也总能举一反三,进步神速。
隆冬时节,一场大雪覆盖了嵩山。书院银装素裹,静谧非常。这日午后,程颢讲完课,感到有些疲倦,便回房小憩。
杨时与同窗游酢正在讨论《中庸》中的一段话,两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下。
"不如我们去请教老师吧。"游酢提议。
杨时犹豫道:"老师刚去休息,此时打扰恐有不妥。"
"可这个问题困扰我多日,不解开实在难以安心。"游酢皱眉道。
杨时思索片刻:"这样吧,我们轻手轻脚地去老师房外,若老师醒了便请教;若老师还在睡,我们就在外等候。"
两人达成一致,便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程颢的房前。透过窗纸,可见房内烛火已熄,隐约能听到均匀的呼吸声。
"老师睡着了。"杨时压低声音道,"我们在此等候吧。"
游酢点头同意。两人便在房门外肃立,静候老师醒来。
雪越下越大,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很快在两人的头上、肩上积了厚厚一层。寒风刺骨,杨时的脚已经冻得没了知觉,但他依然挺直腰板,纹丝不动。
游酢搓了搓手,小声道:"要不我们先回去,等老师醒了再来?"
杨时摇摇头:"既已至此,岂能半途而废?况且贸然离去,脚步声可能会惊醒老师。"
游酢被杨时的坚持所感染,也不再言语,继续在雪中等待。
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人已成了雪人,积雪没过脚踝。终于,房内传来轻微的响动,接着是程颢的声音:"门外何人?"
杨时连忙拂去身上的积雪,恭敬答道:"老师,是弟子杨时和游酢,有疑问想请教老师。"
房门吱呀一声打开,程颢看到两个"雪人"站在门外,地上还有两个深深的脚印坑,周围的积雪明显比别处要厚,顿时明白了什么。
"你们...在这里站了多久?"程颢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久,老师。"杨时微笑着回答,嘴唇因寒冷而发紫。
程颢急忙将两人拉进屋内,命书童拿来热茶和干衣服。他看着两个弟子冻得通红的脸,心疼不已:"傻孩子,为何不敲门进来?"
杨时捧着热茶,恭敬地说:"弟子见老师休息,不忍打扰。学问之事虽重要,但尊师重道更为根本。"
程颢闻言,眼中泛起泪光。他拍了拍杨时的肩膀:"好孩子,你有此心性,何愁学问不成?今日起,我定当倾囊相授。"
从此,程颢对杨时更加器重,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杨时也不负师恩,终成一代大儒,将"程门立雪"的尊师美德传为佳话。
多年后,当杨时自己也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时,他常对弟子们说:"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为师之道,首重以身作则。当年我在程门立雪,非为虚名,实因内心对师道、对学问的敬畏使然。"
每当大雪纷飞的日子,嵩阳书院的老人们还会指着程颢故居前的空地,向后生们讲述那个感人的故事——两个年轻学子如何在风雪中肃立,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尊师重道的真谛。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配资网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